365体育备用网址_365体育备用

图片

“云南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自然资源工作专场发布会

来源:云南省网上新闻发布厅   2022-09-23 10:00:00   【字体:

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处长宗霞主持新闻发布会

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处长 宗霞: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欢迎参加“云南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五十八场:自然资源工作专场发布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自然资源系统彰显新担当,展现新作为,展示新形象,全力以赴服务全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今天我们邀请到省自然资源厅的领导同志,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自然资源事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并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发布人,他们是:

云南省自然资源厅厅长、省自然资源总督查高中建先生;

云南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卫国先生;

云南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赵乔贵先生;

云南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俊先生。

应邀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驻滇新闻单位和省内各新闻媒体的记者朋友们,欢迎大家!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共有三项议程,下面,我们依次进行。

首先,请大家观看自然资源工作宣传片《守护绿水青山 奔赴人民向往》。

宗霞:

守护好绿水青山。人民群众将奔赴更加美好、更加幸福的未来。

接下来,有请云南省自然资源厅厅长、省自然资源总督查高中建先生发布新闻。

 

云南省自然资源厅厅长、省自然资源总督查高中建发布新闻

云南省自然资源厅厅长、省自然资源总督查 高中建: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代表省自然资源厅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我省自然资源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今天,我非常高兴能够有机会向各位介绍我省自然资源工作十年来的发展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自然资源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聚焦“两统一”职责(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在保护生态、保障发展、服务民生等方面取得新成效,为全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自然资源保障。

这十年,我们实现“多规合一”,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更加优化。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是自然资源系统的重要职责,我们搭建“四梁八柱”,为全省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提供基本依据。我们按照“底线思维、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统筹协调”原则,构建“四级三类四体系一平台”的“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科学布局农业、生态、城镇空间,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等管控边界,基本形成全省“五区四带、三屏两带六廊多点、一圈一群两翼一带”总体空间格局。编制滇中城市群、高黎贡山地区、九大高原湖泊流域等一系列重大专项规划。全国首创“干部规划家乡行动”,与省委组织部等9部门合力推进,动员全省5万余名公职人员回乡参与村庄规划,共绘发展蓝图。

这十年,我们心怀“国之大者”,耕地保护成效更加明显。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是自然资源系统的历史使命,我们以“长牙齿”的硬措施严格保护耕地,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撑。我们全面推进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有效补充重大项目等非农建设占用耕地113万亩。健全跨州(市)补充耕地省级调剂制度,异地补充耕地数量指标13.06万亩、水田规模指标3.64万亩。严格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管控要求,全省361个重大建设项目占用的22.74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补划到位。实施“兴地睦边”农田整治重大工程,25个边境县(市)新增耕地23.31万亩,解决了边境20多万各族群众“口粮田”问题。完成乌蒙山贫困地区国土综合整治重大工程,建成高标准农田21.80万亩,新增耕地2.40万亩。持续加强土地卫片执法,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整治、“大棚房”清理等专项工作,建立通报挂牌约谈冻结问责“五项机制”,坚决遏制违法违规占用耕地行为。

这十年,我们围绕“三个定位”,资源要素保障更加坚实。加强要素供给,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稳”和“进”,是自然资源系统的基本职责,我们既敢为又善为,为云南实现“三个定位”提供坚实保障。我们开展土地要素保障“百日攻坚”行动,创新推行过渡期用地规划承诺制,发布用地指引,优化审批流程,提升服务效能,共批准征转用地381.88万亩、供应国有建设用地376.36万亩,千方百计保障全省基础设施、城乡建设、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等用地需求。用好用活“增减挂钩”政策,跨省调剂和省内有偿流转使用节余指标12.75万亩,筹集资金375.61亿元,“真金白银”助力脱贫攻坚、赋能乡村振兴。持续加强基础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勘查,投入132.61亿元,实施系列找矿行动,新发现矿产地640处,新增香格里拉普朗铜矿、镇雄羊场磷矿等4个超大型和20余个大型矿床,切实增强战略性矿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开通煤矿矿业权出让登记“绿色通道”,助力煤炭增产增供及产能释放。

这十年,我们落实节约集约,国土经济密度提升更加明显。加强全过程节约集约管理,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是自然资源系统推进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我们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更大空间。我们健全建设用地增量安排与存量盘活挂钩机制(简称“增存挂钩”),规范开展建设项目节地评价,推进工业项目“标准地”改革,进一步激活土地潜能。累计处置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169.89万亩,每亿元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从“十二五”末的1173亩下降到810亩。全国首创联勘联审和矿山生态环境综合评估制度,全面推进矿业权竞争性出让。持续推进“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九大高原湖泊保护区等各类保护地矿业权有序退出。开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估,探索矿业权出让收益处置方式,推动绿色矿山建设。

这十年,我们践行“两山”理论,生态保护修复更加扎实。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是自然资源系统的重要任务,我们遵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致力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有效路径。我们健全矿山生态修复体系,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等制度。积极争取财政资金4.80亿元,治理长江经济带、青藏高原东南缘、赤水河流域等重要区域历史遗留矿山,修复占损土地4.92万亩。实施昆明滇池东岸关停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洱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抚仙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试点工程被自然资源部列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向全国推广。

这十年,我们坚持人民至上,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更加强化。防范化解地质灾害风险,筑牢抵御自然灾害防线,是自然资源系统的应尽之责,我们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切实抓好地质灾害防治,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稳固屏障。我们持续加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与能力建设,投入172.20亿元,实施调查评价、监测预警、治理搬迁、应急体系“四大工程”。完成全省129个县(市、区)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建立“人防+技防”监测预警体系,建成技防监测预警点5746处,安排3.28万名群测群防员,动态监测2.3万余处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构建部省州县四级互联互通的综合管理系统平台,实现了防治技术支撑“网格式”全覆盖。实施工程治理项目4363个、搬迁避让40余万群众,有效保护143万余人生命财产安全。

这十年,我们聚焦能力建设,自然资源工作基础更加牢固。持续推进改革创新,是自然资源系统提高管理能力的现实需要,我们夯基垒台,立柱架梁,为实现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我们不断完善自然资源法制体系,修订《云南省土地管理条例》《云南省测绘条例》,出台空间规划、矿业权管理、耕地保护等系列规范性文件。构建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体系,高质量完成云南省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和年度变更调查,掌握土地、矿产、森林、草原、湿地、水等资源状况,形成自然资源“一张底图”。积极推进九大高原湖泊、怒江等重要河流、省级自然保护区等重点区域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深化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启动我省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试点,每年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情况。构建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实现全省1∶1万地形图全覆盖,建成云南省北斗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服务系统和“天地图·云南”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挂牌成立云南省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全面实施“互联网+不动产登记”,一般登记和抵押登记时间分别压缩至3.70天和1.59天,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切的“登记难、办证难”问题。

十年发展成就来之不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省自然资源系统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攻坚克难、勇毅前行,为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作出新贡献,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谢谢。

宗霞:

谢谢高中建先生。

我们深切感受到十年来全省自然资源系统在高水平保障经济社会发展、高要求守牢安全底线、高标准办好民生实事等各项工作中所付出的不懈努力、收获的丰硕成果。正如刚才高中建厅长所发布的一样,守护绿水青山、奔赴人民向往。这是承诺、也是答卷。

接下来,有请记者朋友就大家关心的问题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的媒体机构。

 

中国网记者现场提问

中国网记者:

十年来,云南省大力加强交通、能源和水利设施、基础建设和重大产业建设,这些项目都离不开土地要素的有力支撑。请问,为做好这些重大项目用地保障,自然资源部门开展了哪些工作?谢谢。

宗霞:

这个问题有请云南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俊先生来作回复。

 

云南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俊答记者问

云南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陈俊: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十年来,云南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成就有目共睹。今天,非常荣幸与大家一起分享云南发展的喜悦,同时,借此机会让大家了解这些发展成就背后自然资源部门所做出的努力。

“十三五”以来,全省累计批准新增建设用地210.99万亩,居全国前列;2022年1-8月批准用地21.85万亩,是去年同期4.11倍。这组看似抽象的数据支撑的是一个个重大项目顺利落地。

省自然资源厅作为土地要素保障部门,服从和服务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使命在肩、责无旁贷。我们牢固树立“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效率意识,大力推行“三化三法”,聚焦长久以来困扰要素保障的5个堵点难点,深入研究抓关键、打破常规出实招、埋头苦干增效能,保障重大项目土地要素更快更优更准,为稳住全省经济大盘积极作为。

一是实行规划过渡期“承诺制”,解决了项目合规性问题。全国首家提出在国土空间规划获批前,实行规划过渡期“承诺制”保障项目落地,在守住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的前提下,由地方承诺将项目纳入正在编制的国土空间规划,破解了项目规划符合性和指标等难题。目前,已为全省各级各类1万多个重点建设项目预留了空间和通道,其中,3128个项目已上图入库,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

二是加大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解决了计划指标问题。充分盘活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将各地处置存量土地的核算计划指标用来保障新增建设项目用地。2018-2021年,全省共处置批而未供土地88.05万亩和闲置土地20.04万亩,连续4年排名全国前列,并获国务院大督查奖励用地计划指标9000亩。从今年开始,再强化实施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三是加大补充耕地力度,解决了占补平衡指标问题。以第三次国土调查成果为基础,全面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摸清全省补充耕地后备资源数量。积极推进实施全省补充耕地垦造水田三年行动计划,共垦造水田22.30万亩。建立跨州(市)补充耕地省级调剂制度。目前,全省可用补充耕地数量指标14.20万亩、水田规模8.49万亩、粮食产能9341.62万公斤,可有效保障全省各类重大建设项目耕地占补平衡。

四是深入一线靠前服务,解决了服务质量问题。今年以来,厅领导多次专题调度,带队赴昆明、曲靖、玉溪、红河、文山、大理等地现场办公,“一线审批”现场办结成片开发方案3个、征转用地报件27个,协助用地组卷52个。主动对接发改、工信、交通、水利等主要用地部门,提前了解重大项目用地需求并提供针对性服务,昆明机场改扩建工程等26个重大项目完成用地预审,渝昆高铁等23个重大项目获得国务院用地批复。全国首家编撰了《云南省建设项目用地指引》,成立多个用地保障调研组,派出120余人次,赴16个州(市)协调解决用地问题,组建3个专家团队和600多名志愿者免费提供政策咨询服务。搭建重点建设项目用地保障管理系统,动态跟踪全省17类8000多个重点项目和“重中之重”项目用地保障情况,采取“一书一会一函”的方式及时调度、精准保障,今年累计发出用地告知书3017份,省级召开调度会15次,发出催办函50份。

五是优化审批流程,解决审批效率问题。开展要素保障“百日攻坚”行动,建立重点项目专班工作机制,做到踏勘论证及时组织、用地报件随到随审;采取人员、地点、事项“三集中”方式,变分步审查为集中会审、变分级审查为联合会审,简化了流程、减少了环节、缩短了时限。全省用地报件补正次数和补正问题分别下降60.0%、50.0%。用地预审和用地报批省级审查时限分别压缩至8个、10个工作日内,较国家规定时限缩短了三分之二。在自然资源部组织的用地审批质量效率“双随机、一公开”检查中,我省从全国第18名跃升至全国第4名。值得一提的是,9月3日,红河州泸西县绿色铝产业项目批次用地获国务院批准,这是我省第一个报国家批准的工业项目批次用地,也是实施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新要求后全国第一个获国务院批准的工业项目批次用地,更是自然资源系统推进作风革命、效能革命的生动诠释。

接下来,省自然资源厅将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围绕大抓项目发展的鲜明导向,以土地要素保障“百日攻坚”行动为契机,做实“三化”,用好“三法”,将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固化为常态化的用地保障工作机制,以更大的魄力、担当和勇气,为我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更高效有力的保障支撑。

谢谢。

 

新华社记者现场提问

新华社记者:

生态保护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请问自然资源部门,在履行统一行使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职责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未来还有什么打算?谢谢。

宗霞:

生态保护修复方面的问题有请云南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赵乔贵先生来作回复。

 

云南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赵乔贵答记者问

 

云南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赵乔贵: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2018年机构改革,明确自然资源部门“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近年来,全省自然资源系统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建设为己任,以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提供优质生态产品、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为目标,积极探索实践,分类精准治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取得了一定实效。

第一,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机制加快完善。

一是编制《云南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规划期与《云南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和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间相衔接。目前,已初步形成“1+5”规划成果(一个规划文本和《云南省生态空间、生态廊道与生态网络保护修复研究》等5个专题研究),预计年底印发实施。积极指导州(市)启动规划编制,构建省、州、县三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体系。

二是积极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省林草局印发《云南省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重点开展高原湖泊生态保护和修复等8项重大工程(高原湖泊生态保护和修复、青藏高原东南缘生态屏障区生态保护和修复、哀牢山无量山生态屏障区生态保护和修复、南部边境生态屏障区生态保护和修复、以金沙江为主的干热河谷带生态保护和修复、滇东滇东南石漠化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要自然保护地建设及野生动植物保护、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形成“三屏两带多点”(青藏高原东南缘生态屏障区、哀牢山无量山生态屏障区、南部边境生态屏障区、以金沙江为主的干热河谷带、滇东滇东南石漠化带、高原湖泊及重要自然保护地等重要区域)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格局。

三是摸清全省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家底,已治理或正在治理4000余座,治理面积约20万亩。全面查清未实施治理废弃矿山情况,纳入国家、省、州、县四级闭合历史遗留矿山数据库,分类施策逐一销号,精准修复大地“伤疤”。

四是全面排查持证矿山企业生态修复,排查5000余座持证矿山履行生态修复责任义务情况,纳入云南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动态监管平台,加强事中事后动态监管,坚决遏制新增。

第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取得重要成果。2017年,抚仙湖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纳入国家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项目统筹各自然生态要素,实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扭转了抚仙湖生态系统退化趋势,逐步恢复生物多样性,被誉为全国“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活样板”。联合省财政厅、省生态环境厅牵头建立省级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项目储备制度,昆明市、红河州、大理州、昭通市各选报1个项目入库,其中,洱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成功入选国家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将为我省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再到“全域联治”提供典型案例,也将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进一步推向深入。

第三,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工程成效明显。

一是实施乌蒙山贫困地区国土综合整治重大工程。项目于2019年开工建设,2020年完成,修复林草地12.67万亩,复垦土地1.08万亩,治理水土流失29.85万亩,治理沟渠河道92.65千米,优化了当地农田生态系统,加强了农田生态防护和区域水土保持,构筑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屏障。

二是实施长江经济带、青藏高原东南缘、赤水河流域、九大高原湖泊流域、滇东南石漠化生态脆弱区及高黎贡山重点生态区等6个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目前,已完成4.92万亩占损土地的修复治理。其中,把握“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导向,积极开展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云南段)项目,对涉及7个州(市)22个县(市、区)的380座历史遗留矿山2.35万亩占损土地进行修复治理,有效提升历史遗留矿山废弃土地利用价值,消除或减轻地质灾害安全隐患,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提升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服务功能,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云南最重要的优势、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下一步,我们将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建立健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体系、进一步加强生态修复制度建设,健全完善工作机制,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全要素全类型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还自然以和谐、给大地以生机。

谢谢。

 

云南网记者现场提问

云南网记者:

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化解事关民生,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请问截至目前,全省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化解到了什么样的程度?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推动这项工作?同时,总结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化解的经验,我们是否有一些针对性的措施,来应对这些问题的产生?谢谢。

宗霞:

不动产登记的问题有请云南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卫国先生来作回复。

 

云南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卫国答记者问

 

云南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王卫国: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不动产是每个家庭的重要财产,化解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是人民群众迫切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化解,云南省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其定为年度着力解决的重点工作,列入“10件惠民实事”。

省自然资源厅作为此项工作的牵头部门,在省纪委省监委的指导下,全力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一是加强领导。推动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各地成立以地方人民政府领导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领导为成员的专项行动领导小组,按照“谁审批、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属地责任。

二是靶向施策。全面清理不动产“登记难”“办证难”的“问题小区”,建立“问题小区问题楼盘”项目清单,一盘一策“开方抓药”,分类施策化解“疑难杂症”。

三是强化督导。会同纪检监察部门深入一线调研督导,到问题小区进行暗访,实地核实化解情况,确保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小区“销号清零”。同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比如,昆明市“业主众筹资金自救”、曲靖市“管证分离”办理模式等。

四是完善机制。建成“互联网+不动产登记”平台、不动产权证电子证照平台,实现从申请人申请登记到领取不动产权证书全过程的监管,规范登记办理流程,让购房群众买得放心、住得安心。目前,全省共排查出问题项目小区3780个,涉及住户143.93万户,已化解问题小区3675个,化解率达到97.2%,累计解决了139.79万户群众“办证难”的问题,不断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在总结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化解经验的基础上,今年,省自然资源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国家税务总局云南省税务局联合在全省全面推广“交房即交证”“交地即交证”改革,让群众在接房时即可获得不动产权证,企业在接地时即可获得不动产权证,实现疏堵结合、严控新增。同时,将不动产登记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依法履职、加强监管、完善制度。

截至目前,全省已有15个州(市)、54个县(市、区)的132个具备条件的小区做到了“交房即交证”,发放权证9.75万本;14个州(市)、21个县(市、区)的78个地块做到了“交地即交证”,发放权证86本。

为实现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动态“清零”,我们拓宽了网上查询申诉渠道,开发了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化解监管平台,在线公布已化解小区办理渠道和未化解小区不能办证原因,及时受理群众申诉,接受群众监督。有需求的群众,通过扫描(电子屏上)这个二维码,查询或申报自己的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小区,我们的工作人员将及时查看并解答群众的问题。

谢谢。

 

中国新闻社记者现场提问

中国新闻社记者:

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土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意义非常重大。请问,云南省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谢谢。

宗霞:

国土空间规划方面的问题有请赵乔贵副厅长来作回复。

赵乔贵: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

国土空间规划改革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国土空间规划作出重要指示,要求以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建立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空间规划体系。2018年机构改革,党中央赋予自然资源部门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将国土空间规划改革推向时代前沿。

近年来,省自然资源厅坚定不移推进国土空间规划改革,切实发挥国土空间规划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中的战略引领和刚性管控作用,统领各类空间利用,努力把云岭大地的每一寸土地规划得清清楚楚。

一是实施“多规合一”,形成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201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同时,以第三次国土调查为基础、以各空间类规划统一为前提、以完善工作机制为手段、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和修复格局为目标,实现底图底数统一、多规衔接协调、全域全要素覆盖,确立国土空间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地位,形成全省国土空间保护开发“一张图”。

二是科学划定“三区三线”,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的优先序,划定三条控制线,基本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安全和谐、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格局。

首先,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基于水土光热条件好、水利与水土保护设施基础完善的可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划定了约5731万亩的永久基本农田,确保最优质、最精华的耕地划入永久基本农田,空间上形成了“五区四带”(“五区”即东部高原粮食主产区、西部高原粮食主产区、乌蒙山粮食主产区、西南部粮食主产区、东南部粮食主产区;“四带”即金沙江、澜沧江、红河、怒江河谷热作农业带)农业发展新格局。

其次,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把生态功能极重要、生态极敏感脆弱的重要水源、生物多样性、水土保持等功能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划定面积约17051万亩,占国土面积的29.7%,形成“三屏两带六廊多点”(“三屏”即青藏高原南缘滇西北高山峡谷生态屏障、哀牢山-无量山山地生态屏障和南部边境热带森林生态屏障;“两带”即金沙江澜沧江红河干热河谷地带和东南部喀斯特地带;“六廊”即怒江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迪庆—丽江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等六条生态廊道;“多点”即九大高原湖泊及重要自然保护地等重要生态节点)的生态安全格局。

最后,划定城镇开发边界线。充分尊重自然地理格局,划定全省城镇开发边界约624万亩,守住农业、生态、环境、灾害等底线,保障我省“一圈一群两翼一带”(“一圈”即昆明都市圈;“一群”即滇中城市群;“两翼”即滇西城镇群和滇东北城镇群;“一带”即沿边城镇带)城镇空间建设用地需求。

三是建立健全规划体系,推动规划编制和监督管理。2020年4月,我省印发《关于建立全省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意见》,构建“四级三类四体系一平台”(一是确立“四级三类”规划体系,即省、市、县、乡四个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相关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三个类别;二是建立编制审批、法规政策、技术标准、实施监督“四体系”,全方面规范各级规划管理工作;三是打造全省统一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同步搭建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初步形成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统一用途管制为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截至目前,1个省级、16个州(市)级和129个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文本已初步形成,全省“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已上报国家审查,“1+16”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系统已基本建成,18项国土空间规划技术标准指南已正式发布,一系列过渡期规划管理文件已出台。同时,有序推进滇中城市群、高黎贡山地区、九大高原湖泊流域、沿边城镇带等国土空间专项规划编制。

同时,我省首创“干部规划家乡行动”,作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省委组织部、省自然资源厅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干部规划家乡行动”的通知》,积极动员国家公职人员回到自己生长的村庄,参与村庄规划编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乡村振兴局的充分肯定。规划编制过程中,广大公职人员与父老乡亲共叙乡情、共商规划、共谋发展,提升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和全社会规划意识,使规划更接地气、更看得懂、更能实施、更易监督。很多干部感慨:“曾经,回家就只是回家,而今,对于我们干部而言,回家,就能用自己的行动来编织深藏于内心的那方乡愁,和乡亲们一起编制村庄的未来,画出乡村振兴规划的‘同心圆’。”截至目前,全省共动员5万余名公职人员回乡参与家乡规划,2021年共完成4791个行政村编制任务,今年将继续完成5507个村庄规划编制任务,村庄规划编制覆盖率将达到85.1%,2023年将实现重点地区应编尽编,确保让云南美丽乡村建设大有“空间”,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底线思维,立足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继续做好全省“三区三线”划定成果修改完善,深化细化省、市、县三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文本图集成果,逐级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成果审查审批;完善全省“1+16”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系统建设,健全分类管控机制,全面提升我省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到2035年,真正实现农业空间安全合理、城镇空间集约高效、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把云南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省份。谢谢。

宗霞: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提最后一个问题。

 

云南信息报记者现场提问

云南信息报记者:

我省是矿产资源大省。请问,自然资源部门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是如何做到保护和发展“两不误、两促进”的?谢谢。

宗霞:

矿产资源方面的问题有请陈俊副厅长作回复。

陈俊: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对矿产资源保护与开发工作的关心、关注。

云南拥有丰厚的矿产资源家底,享有“有色金属王国”美誉,全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57种,占全国已发现矿种的91.0%,82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十位,长期以来,矿业经济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看到我省矿产资源优势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面对这一现实,我们不断探索改革,找到一条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得益彰的云南之路,成为自然资源部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写照。

首先,我们守护好“绿水青山”,加快构建矿产资源开发保护新格局,不断夯实绿色发展的基础。

一是坚持生态优先。将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贯穿于矿产资源管理的全过程,刚性约束矿业权准入门槛。全国首家建立联勘联审和矿山生态环境综合评估制度,形成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等八部门联合审查工作机制,多维管控矿产资源勘查开采行为。

二是严格规划管控。将矿产资源规划管控贯穿于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全过程,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绿色化开发,布局更加合理。目前,全省大中型矿山比例由“十二五”时期的不足4.0%提高到了12.0%,矿山“三率”(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率)明显提升,普朗铜矿、海口磷矿等大型矿山节约集约和综合利用水平处于全国先进行列。

三是建设绿色矿山。经过多年努力,绿色矿山建设理念逐步成为社会共识,23家国家级绿色矿山企业主动引领复垦绿化、智能管理、节能减排、高效利用的新时代矿企风尚。我省矿山企业的矿区环境更生态、开采方式更科学、资源利用更高效、企业管理更规范、矿区社区更和谐,为云南重塑有色金属产业、打好绿色能源牌、推进矿业领域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其次,我们转化好“金山银山”,努力提升勘查开发利用水平,不断增强绿色发展的动能。

一是实施找矿行动。聚焦全省重要成矿区带,科学部署基础地质工作,1∶5万区域地质调查覆盖率由29.4%提高到63.2%,1∶5万矿产地质调查覆盖率由6.8%提高到28.4%。突出国家紧缺和我省优势矿种,在迪庆、普洱、玉溪、昭通等地部署铜、铁、锂、磷、稀土等矿产勘查项目,评价了鹤庆北衙金矿等4个超大型和保山西邑等20余个大型矿床,其中,镇雄羊场磷矿有望成为100亿吨的超大型矿床和开发利用基地。加大铝土矿、硅石、钛、锂等矿产资源勘查力度,支撑绿色铝、绿色硅、绿色钛、新能源等高端制造业发展。

二是深入推进矿产资源管理改革。全面推进矿业权竞争性出让,按照同一矿种同级管理原则实施矿业权管理改革,除国家规定的战略性矿种外,其余矿种审批权限全部下放。取消矿产资源储量登记环节,储量登记书纳入评审备案管理,不再作为矿业权登记要件。大幅缩减矿产资源储量政府直接评审备案范围,由18种情形减至4种情形,极大减轻了矿业权人负担,激发了市场活力。深入推进“矿业权数据一张图”建设,提升矿产资源审批效能和要素保障精准度。

三是全力促进矿产资源增产增供。开通煤矿矿业权出让登记“绿色通道”,实施支持煤矿复工复产、整合重组和优化登记程序等13条措施,开展行政审批效率专项调度,有效促进煤炭产能释放。动态监测全省砂石土类矿产采矿权投放和市场供需情况,促进市场供需整体平稳。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我们将十分珍惜拥有的矿产资源禀赋,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利用并重,实现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造福子孙后代。

谢谢。

宗霞:

谢谢陈俊先生。

记者提问环节到此结束,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也特别感谢四位发布人权威的发布和解答,让我们充分感受到在全省自然资源系统的努力下,我省自然资源的脉动更加强劲有力、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加安全永续、人民群众的幸福更是触手可及。

十年来,全省自然资源系统用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希望在座的各位记者朋友要充分宣传报道好今天发布会的相关内容,一如既往地讲好自然资源故事、传播自然资源声音,一起把绿美云南的名片擦得更亮,一起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之歌”响彻云岭大地。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      分享到: